返回

项目详情

宜昌美术馆

所属分类: 建筑设计

项目地点: 湖北省

设计单位: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理位置

宜昌市位于长江中上游交界处,地处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宜昌古称夷陵,素为"川鄂咽喉,鄂西重镇"。宜昌历史悠久,远在四、五千年前先人已在宜昌这块土地上繁行生息。春秋战国为楚西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宜昌古名较多,使用时间较长的是夷陵和峡州,古称峡州,因位于长江西陵峡口而得名,称夷陵,缘于"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1648年改"陵”为"彝陵”,1735年撤州升府置县,名府"宜昌",名县"东湖"。民国时期,废府留县,定名宜昌。


区位分析

山平水阔新城浮,涵养九派大情怀,宜昌有屈原文化、昭君文化、嫘祖文化 、峡江文化、水电文化、三国文化 、码头文化 、诗歌文化 、钢琴文化 。涵养九派是宜昌开放、包容 、多元的城市个性,也指长江九大支流。


设计亮点

与城市协调共融的美术馆

从大地延向天空的城市客厅

符合城市尺度的公共空间

可持续性的城市立面


设计理念

公共性:提升美术馆对公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资源,应把公众的理解与参与放在第一位,只有强调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架构美术馆在促进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中扮演更加主动的角色。同时,鉴于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和冲突性,新的美术馆意识也以开放、宽容和对话为主。需要考虑美术馆对于公众和整个城市的关系,提高全民参与度,互动程度。

功能性:实现多元化功能,成为启蒙和教育的渠道,公众审美培养和熏陶的场所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美术馆将承担起文化建设和传播的社会责任,为市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服务,并且通过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扩大文化的社会影响。

地标性:新艺术地标展现城市文化特色

设计意在从反应在地特征出发,结合美术馆多元开放的立场,打造具有识别度的市级新艺术地标。

绿色智能:建筑智能化的美术馆系统

提高在数字化方面的应用和开发,丰富文化展示和传播手段。

利用建筑智能化技术,结合美术馆建筑物功能特性、游客参观需求,建设更加智能的馆舍,实现智能安防、智能藏品管理和智能讲解等功能,不仅提高馆方管理水平,同时提供给观众更好更具吸引力的观展体验。

自然生态:

建筑、艺术、城市的自然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