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项目详情

日照市石臼老城与海龙湾片区发展策划研究

所属分类: 建筑设计

项目地点: 山东省

设计单位: 综合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邓翔宇 刘硕

一.工程概况说明

项目位于日照市主城区石臼片区南部,东临黄海,西接主城,南临日照港,总用地513公顷,由石臼老街片区、黄海一路片区及海龙湾片区三部分组成。

本项目获得2019年度山东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基地历史悠久:该片区曾是日照滨海地区最核心的文化空间,承载着日照城市靠海发展的历史,记载了日照人民与海洋共生的历史记忆。

现状众多遗存,都是日照人开发大海、利用大海,大海依托城市、反哺城市,城海共生的记忆载体。

发展现状欠佳:随着城市发展,该地区逐渐衰落,石臼老街片区与黄海一路片区人居环境品质低下,亟需进行整体改造提升;海龙湾片区目前衰败严重,几近废弃。

项目肩负重要历史使命,是城市未来发展重点:随着日照对沿海地区关注度不断提升,项目所在片区目前改造提升工作已经提上日程,以海龙湾的建设,带动石臼老街片区的更新与复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

总体思路:石臼老街片区的更新,需借力海龙湾退港还海的历史机遇,内外联动,结合自身优越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改造提升的紧迫需求,点线面结合,对整个片区织补重构,延续城市记忆、复兴城市文化。通过“积极更新——新老融合——文化复兴”三步走的策略,带动整个片区共同发展。塑造“以石臼历史文化为特色,以滨海旅游休闲功能为核心,结合生态居住、文化创意与高端商业商务的城市滨海活力片区”。

主要内容

1)系统性的保护与更新,保护遗存、串联脉络、功能升级。

针对历史建筑进行分类保护、修缮与恢复,并且赋予其适应当代城市的新功能,将文化馆、博物馆、工业遗产公园等现代文化休闲元素植入到片区之中。

通过历史街巷、绿道、废弃铁路等线性空间串联历史建筑,将整个片区的串联成为有机整体。

2)新老融合,拓展历史文化空间脉络,整合城市公共空间,拥抱大海。

通过街巷、广场将历史文化元素与脉络紧密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在衔接节点通过景观小品的方式塑造历史文化特色,通过空间放大、标志指引等手段,将游客从城市公共空间引入历史文化空间,突出城市历史特色。

通过街道、绿地等线性公共空间,将海龙湾片区与西侧石臼老街片区串联成为整体,形成四条主要的海城活力带;依托海滨景观带与铁路公园独特的景观基底,塑造滨海酒店、滨海特色商业、滨海高端办公、滨海高端公寓、滨海商务区等多样性滨海公共功能,共同构建富有日照特色的滨海活力区。

3)聚集现代文化功能,促进城市文化复兴。

根据老城原有功能、区位等因素,将场地分为:“港口工业文化区”、“军事海防文化区”、“航运商贸文化区”。

植入石臼老城文化馆、石臼商贸文化馆、石臼军事文化馆、石臼老街文化长廊、爱国主义教育长廊等城市文化设施与文化空间,并在东部滨海地区规划工业博物馆、海城文化博物馆、工业遗产文化公园、老灯塔文化公园、渔船码头等文化设施,通过绿地空间将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向东延伸,与滨海地区衔接,塑造海城一体的文化空间体系,促进城市文化的整体复兴。

项目特色

首先,规划确定了整个片区改造提升的思路与大方向,为下一步具体设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策略与指引,抢救性保护、修缮具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提升整个片区的人居环境;

其次,本规划根据石臼片区历史遗存零散分布的特点,提出“织补重构”的保护提升路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对有类似困境的地区具有一定程度借鉴意义;

最后,本项目范围内仅有一处省级文保单位,其余所有历史遗存均不足以独立达到文物级别,但通过规划研究发现,当其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便成为日照城海共生的记忆载体,其价值不言而喻。此类地区的价值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尤其容易被忽视,本次价值挖掘工作,对有类似情况的地区具有一定程度借鉴意思。

实施情况

历史风貌保护:当前,已按照本次策划研究的历史遗存保护名录,在控规修编中划定历史街巷保护区域,对部分古民宅、仓库进行修缮维护。

开敞空间打造:依托废弃铁路、废弃厂房进行公共开敞空间打造,建设街头开放空间。

    引导下一层次规划:依据本次策划研究成果,按照保护与开发协调推进的思路,海龙湾退港还海区域编制城市设计成果,作为下一步开发建设的依据和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