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项目详情

赤峰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景观规划

所属分类: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项目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

设计单位: 风景园林营造所

千年商贸重镇,塞北经济中心。夕阳下的马队,驮着变幻的春秋缓缓向我们走来。马声嘶鸣、四方口音、喧闹叫卖声充斥在那马市、粮市、菜市。店铺幌子招摇,荞面饸烙飘香,都已铭刻成乡愁乡音,深深刻在城市的骨子里。——九街三市

01图  九街三市

申  报  所:风景园林营造所

协  作  所:遗产中心、建筑分院

项目地点:内蒙古自治区 赤峰市

面        积:32.5公顷

完成时间:2017年10月


1.项目简介

        赤峰头道街位于赤峰旧城北部,是山水环绕的城市核心区域。头道街北岸为锡伯河、阴河、英金河三河交汇处,东望红山,地处要冲。

        历史上的头道街是“九街三市”的重要门户,扼守赤峰老北大桥,它是赤峰市城市发展的生发点。

02图  项目区位及范围


2.价值研究与现实瓶颈

1. 价值研究

       位于头道街的蜘蛛山遗址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赤峰史前文明年代序列的重要见证。头道街的形成是塞北地区游牧到定居、因商成市、因市建城历史进程的代表。头道街是赤峰近代城市的源头,是赤峰城市发展史的重要见证;是农牧交错带多元经济、多元民族、多元宗教融合的典型代表;是热河地区日军侵华的重要历史见证。


2. 现实瓶颈

 头道街片区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清真北大寺、省级文保单位蜘蛛山遗址、市级文保单位鲁班庙以及近代工业厂房等历史遗产,是赤峰中心城区保留传统历史格局、肌理风貌、习俗活动等物质和非物质遗存最集中的地方,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唯一性。

       然而,近几十年的城市建设带来很多问题:尚存的历史建筑呈碎片化分布且破损现象严重,街区中心还有被暂停的房地产项目遗留下的深8米、面积为1.8公顷的基坑……如今的头道街面临着传统风貌特色缺失、历史遗存保护不力、物质空间衰败、服务设施匮乏、人居环境恶劣及更新动力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

03图  现状肌理与风貌


04图  现状航拍图

3.规划思路与规划定位

        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头道街片区整治规划的核心命题。本次规划秉承以价值和特色保护为基础,保护与建设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头道街历史及现状情况分析,结合赤峰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的需求、城市发展的要求,规划将头道街历史街区打造成集特色商业、文创产业、特色餐饮、文化体验、民俗手工艺、市井生活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同时兼具吃、住、游、购、娱等综合功能;既保持原有特色又符合现代消费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街区。

05图  鸟瞰图

4.保护规划与底线思维

        保护规划对头道街片区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有重要意义。核心保护范围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清真北大寺核心保护区和蜘蛛山——鲁班庙核心保护区。总的核心保护区面积为3.1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为29.4公顷。

        保护规划中提到的核心保护要素和保护要求,为下一步综合整治规划提供了一个空间设计的底线和规划依据。

06图   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

5.   规划策略

1. 从历史出发的系统性架构

07图  总平面图

        通过对历史要素的保护和整体性的系统织补,形成“一区一带绘古今,两街多点展风情”的规划结构。以此为骨架,对道路交通、停车布局、公共开放空间、市政设施、建筑高度、旅游服务设施等涉及基础民生和整体控制的子系统进行系统化织补。以较为完善的生活、公共空间系统解决老街区的基本人居问题,并使之融入现代生活。

08图  专项规划

2. 新老片区进行脉络织补与联动激活

        基于对现状情况的梳理与把握,结合功能定位与实施管理措施,将功能区块按照建设情况划分为新建片区(基坑)与整治片区(老街区:传统院落集中片区)。以赤峰的历史文化要素建构连贯完整的空间脉络,对片区进行统筹协调。

        新建片区是以文化商业综合体与滨水商业休闲功能为主的休闲商业区。整治片区以核心保护区为主,以传统院落体验区、传统风貌展示区、蜘蛛山遗址公园和文化创意产业区作为主体。规划中,把历史文化要素进行有效的空间转化,融合现代时尚文化,提供文化设施的公共性,提升地区文化影响力,从而有效地联动文化资源。

09图   中心广场(新建片区)

10图  头道街鸟瞰图(整治片区)

        规划依托文化脉络,在总体上进行空间织补。对赤峰多元的物质、非物质文化与历史要素进行系统化整合与主题化重组,激活并辐射周边片区,成为联动共生有机体。

11图  文化节点

3. 寻根溯源,塑造地域特色

        追溯研究城市的演替,挖掘赤峰历史与传统文化,明确特征及核心要素,并转化到片区景观系统中,形成史前文化到历代文化的时间轴,体现赤峰城市历史文脉。

12图  文化脉络引导

        首先,从整个片区的文化脉络的组织到具体片区的建筑风貌,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文化资源的优势,彰显街区的场所气质,使其成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城市活力片区。

        通过对赤峰传统建筑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头道街作为多元民族并存的生产、生活空间载体,其建筑风格可追溯到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的山西、河北等地民居风格。规划对历史上出现的传统建筑建立分类、分项风貌素材库,用于指导新建片区的建筑风貌,同时对传统风貌建筑、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分类整治更新。力求整体协调、基调相似而又不失传统文化环境应有的多样性。

13图  传统建筑研究

14图  建筑风貌引导

15图  分类整治更新

        其次,在研究片区的历史演替中发现,片区得天独厚的山水格局及景观视线关系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规划通过引导保护核心景观的视廊和控制片区的建设高度,在城市界面上显山露水、恢复历史中头道街的山水景观视廊。

16图  恢复红山—蜘蛛山—清真北大寺 —滨河建筑—英金河的景观视廊

4. 策划多种业态,提供功能载体

    在分析赤峰中心城区的业态分布和历史上传统业态的基础上,规划对街区内业态以“大片区,小混合”的原则,进行差异化布局。

17图  业态布局

18图  头道街传统业态

5. 优化公共空间,营造丰富体验氛围

        注重景观与街巷、建筑相融合,以多元、多层次的绿化及公共空间设计,承载原汁原味的城市市井生活,彰显街区的场所气质,构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街区景观风貌。

19图  绿地景观系统

        1)重点营造街区开放空间——在街巷网络中结合功能分区构建不同规模和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梳理蜘蛛山遗址区的文化资源,打造考古教育与休闲活动相结合的遗址公园。

20图  蜘蛛山遗址公园

        2)精心设计街巷入口节点空间形成街巷出入口标志性的汇集点。

21图   望火楼北部入口

22图   戏台广场

23图   广场入口

        3)结合街巷及重要建筑前空置场地拓展成为小型开放空间,以绿地、景观设施提供步行者休憩、停留的场所,形成空间收放、开合的变化。丰富街巷景观,满足居民和游客户外的休闲游憩需求,同时提升街区的市井活力。

24图   街区交往空间

25图   滨河二层平台

6.   小结

        赤峰头道街片区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然而由于缺乏法定规划保护,一些传统文化与特色正随着建筑、街道的消失而逐渐消亡。因此赤峰头道街片区的保护抢救与合理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本次规划中着重解决的问题。此次规划以遗产观为指导进行统筹,在建立底线思维的基础上,以文化脉络形成连贯的时间轴线,将城市与街区内具有特色的景观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与营造,重新激活赤峰曾经最为繁华的九街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