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项目详情

河南舞钢市创业发展服务区

所属分类: 建筑设计

项目地点: 河南省

设计单位: 建筑设计三所、工程设计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张凌 赵霁欣

该项目获得  2014-2015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

                   2015年度河南省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奖 

                   2015年度河南省“中州杯”奖(省优装饰工程奖)

                   2020-2021年度河南省工程建设优质工程

                   2023年度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建筑结构与抗震设计奖

项目背景

河南省舞钢市行政新区,位于舞钢北部新城哑口区,在 “一轴、三片区”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承担着“行政和文化中心”的角色。

本项目位于行政文化中心片区核心地段,功能定位为舞钢市行政服务中心,建成后将代表舞钢城市发展的新面貌。

用地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350米,面积26.23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

规划将用地自北向南划分为三个地块,依次为地块一行政服务区、地块二商务办公区、地块三市民活动及会展区。

项目难点和主要技术问题

项目工作重点和目标

如何塑造北部开发新城核心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组团城市形象,代表舞钢的城市发展新面貌,传达政府创新、开放、共享、关怀的施政理念,打造亮丽的城市“名片”。

主要技术问题

1、大体量建筑与自然环境         

2、建筑群繁杂功能的摆布

3、山坡地的处理(场地南北坡68%,东西坡12%,造成场地南北高差40多米,东西高差6-7米;同时地勘显示现状地质土壤层较浅,地表3-6米以下即为岩石层,开挖难度较大)。

4、设计总承包项目,包含多个设计子项(建筑、精装、景观、照明、外装等)。

5、严格控制造价。

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技术方案

1、充分挖掘环境资源优势,创造富有统领力的城市“心脏”

设计思路:项目所在地段北侧支鼓山是城市北部片区的制高点,南侧朱兰河是新老城区的天然分界线。在规划用地中通过保留山水视觉通廊,利用建筑布局突出山水格局优势,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地标。

技术方案:充分收集周边山脉资料,搭建大范围山地模型。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对重要城市节点逐个进行视线分析,控制建筑群体形态和建筑高度,保护原有天际线、保证山水景观的贯穿,同时兼顾建筑体量在城市尺度具有一定可识别度,足够形成新城的城市轴线。

2、根据空间属性合理配置功能区

本项目用地南临的朱兰河是新老城区的天然分界线,用地南侧为城市主干道,三块用地与城市人流的紧密程度由南向北依次递减。本次规划根据建筑组团功能的使用人群,将用地由北向南划分为三个地块,依次布置从私密到开放、由静到动的建筑功能。

根据山水格局确定建筑风貌

最北端的地块一背靠支鼓山,布置行政服务区,建筑风格偏向庄重硬朗;

最南端的地块三面向朱兰河,布置市民服务及会展区,设计风格自由开放,偏柔美;

中间地块二,布置商务办公区,开放性上也介于地块一、三之间。

轴线北侧展示支鼓山天际线,南侧结合朱兰河景观带引入城市人流,利用城市开放空间形成山水视觉通廊。整体建筑风貌与山水格局各自呼应、协调统一,也体现了政府与人民的相互依存关系,传达了政府班子开放、共享、关怀的执政理念。

3、精细化的地形利用——寻求空间场所、功能流线、工程造价的最佳解决方案

通过精细化的竖向设计,合理解决场地坡度造成的南北40多米、东西6-7米的高差。

1)建筑体量控制:利用自然地势落差适当削减建筑体量,尽量做到景观视线良好,体量恰当。

2)建筑标高确定:结合市政路网设计高程、现状地形地貌,以及地质勘探成果,合理确定建筑正负零标高,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尤其避免对地下岩石层进行挖方。

3)利用场地高差分隔流线

合理利用场地高差引导、分隔不同人流,建筑在不同楼层设置不同流线的出入口,配合建筑平面组织,从而达到环境共享使用高效而又互不干扰

4)消解视觉通廊的建筑形象

利用自然地势的落差,将视觉通廊部分建筑体量化解为不同标高的台地广场,实现景观效果的同时,与现状场地标高契合、减少了地下开挖,并提高了室内环境质量。

5)台地化的室外空间组织

三个地块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根据所需衔接城市道路标高确定主要场地标高。设置台地广场和坡地绿化,形成和缓有节奏的竖向变化,与周边整体山水环境有机融合。 

6)建筑功能与流线处理

以地块一行政服务区的设计为例:地块功能包含行政办公主楼、行政服务中心及会议中心三个主要单体。延续规划的指导思想,北侧设置私密性较高的行政办公主楼,成为轴线的收束点;南侧对称布置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行政服务中心和会议中心,两栋楼之间地面为250米宽的市民广场,地下为社会停车场。

 根据三栋楼使用人群的不同,分别设计各自的动线并利用高差将其分隔,结合道路和场地设计将不同人流有序组织,互不干扰。

 在地块一中部设东西方向的内部路,安排行政办公主楼的主入口人车流线,和行政服务中心、会议中心的VIP流线,北侧临城市道路在二层设次要出入口。

 行政服务中心、会议中心的公众主要流线,由用地南侧引入,也可由位于视觉通廊的市民广场进入建筑二层礼仪入口;社会车辆由南侧进入汽车库后,人员可直接进入行政服务中心、会议中心的首层公共区域;行政服务人员和后勤流线,则由用地东西两侧分别进入。

4、设计总承包模式——建筑师统领多子项工程配合

设计总承包项目,给建筑师提供了将设计理念前后贯穿的理想设计机会,但需要合理地组织规划、建筑与各子项的配合工序,才能实现一体化设计和较高的完成度。

在规划阶段,随着城市设计确定景观概念;建筑方案阶段,配合确定精装修概念和照明概念方案;建筑施工图阶段,深化的精装修和景观、照明方案应确定,给建筑施工图提资,预留好设计条件,同期配合建筑施工图完成外装方案;建筑施工图完成后,完成其它几个专项的施工图。

除了技术上相互配合,也需要同时协调业主在各阶段了解、确认各专项设计内容。

本项目建筑、精装、景观、照明、外装设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建成后最终达到较好的整体效果和很高的完成度,得益于本项采用的设计总承包模式,项目实现了从规划到建筑设计,再向下延伸到各专项设计、细部设计的前后贯穿主导,项目设计整体效果一气呵成。